新闻热线:15170097919
近年来,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充分依托独特的旅游优势,把“宅改”融入乡村振兴大局,按照“四个强化”注动力、“四个注重”抓推进、“四个结合”提成效的“三个四”工作路径,大胆改革、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个强化”注动力
强化组织领导。区成立了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乡镇和各村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三级书记抓宅改的领导机制。各试点村庄都民主选出了村民理事会,组织、引导村民主动支持、积极参与宅改,上下一心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规范管理工作。
强化责任压实。建立了区领导挂点、部门单位帮扶试点村机制,挂点领导和帮扶单位定期到各村进行现场督导帮扶;乡镇建立了班子成员挂村、驻村工作队包村的工作机制;各村都安排专人负责宅改日常工作。做到统一安排部署,统一调度推进,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工作稳步推进。
强化工作保障。区、乡镇都成立了宅改工作专班,抽调“精兵强将”专门负责“宅改”工作,强化人员保障。先后出台了《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指导办法》《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暂行指导办法》《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指导意见(试行)》等30多个制度文件,强化制度保障。整合乡村振兴、村庄环境整治、“五美”乡村建设、景村融合等项目资金,加大对宅改工作的投入,强化资金保障,确保宅改工作顺利推进。
强化督促指导。宅改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召开二十多次工作调度会、推进会和专题研究会。区主要领导定期开展调研督导,区分管领导常态化进行督促指导,区工作专班经常深入试点村庄进行指导和督促。建立了“每周一督导、每周一调度、每周一通报”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四个注重”抓推进
注重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宅改工作由万龙山乡三勤村发轫,逐步在全区推广。目前,全区23个行政村中一类试点村10个、二类试点村7个、三类试点村6个,确保行政村改革试点全覆盖;其中一、二类试点村占比73.91%。
注重摸清底数,分类处置历史遗留问题。为全面摸清宅基地基础信息,聘请了第三方专业队伍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摸底调查,并建立了宅基地信息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建立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规范宅基地审批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全面做好历史遗留问题的摸排,建立历史遗留问题分类处置台账。通过政策引导、村民自治等方式,探索出了宅基地无偿退出、有偿使用,闲置盘活等历史遗留问题分类处置办法,有效处置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
注重宣传培训,营造宅改浓厚氛围。注重加强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宅该一线干部和村民理事会成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宅改工作开展以来,组织分级分类学习培训30余场次。同时,加大宅改宣传力度,设立固定宣传标语236条,固定宣传栏32个,印发了宣传资料等30000多份,并经常召开屋场贴心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政策、法规宣传,提升群众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法规的知晓率,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宅改工作,有效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注重规范管理,严格审批监督。区建立了联合巡查执法监督机制,由区宅改办牵头,联合武功山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武功山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区景村环境整治办等部门成立了农村宅基地管理联合巡查执法监督组,乡镇和各村都建立了网格化巡查监管机制。通过区、乡、村三级联动,对宅基地审批和管理进行常态化、网格化巡查监管和联合巡查执法监督,坚决杜绝新增违建。
萍乡武功山万龙山乡草沐春沐枫山野民宿
“四个结合”提成效
宅改与旅游相结合。近年来,随着武功山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景区游客数量持续爆满。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充分发挥独特的旅游优势,将“宅改”与旅游相结合,全域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开展“美丽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麻田镇东江村坳下自然村将两栋闲置农房有偿收回,用于发展民宿、农家乐,提高该村的旅游接待能力;将另外一栋闲置农房无偿收回,改造成村史馆和文化活动室,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业态。万龙山乡长岭村彭子坑自然村将4栋闲置的老旧房屋进行改造,打造成了“草沐春沐枫山野民宿”,带动了当地的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万龙山乡槽下村杨家岭自然村将闲置宅基地收回,建成了生态停车场、百姓大舞台、网红吊桥等旅游设施;将闲置农房盘活改造成民宿,打造成了竹海槽下森林康养度假村,村民每年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村集体年均增收30万元以上,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后劲。
萍乡武功山万龙山乡茅店村罗坵自然村
宅改与村庄整治相结合。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将“宅改”与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四拆四清”工作,并将拆除后腾退的宅基地拓宽村庄道路、建设公共绿地、污水处理设施、村民文化广场、农家小菜园等,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麻田镇大江边村店下自然村,以前村庄环境脏、乱、差突出,道路狭窄、车辆不通,宅改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大刀阔斧拆除不符合村庄规划、影响村容村貌的杂乱建筑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旧房,并进行村庄绿化、美化,现村庄道路不但变成了宽阔的沥青路面,村内还建有1个文化小广场、2个农家小菜园,村庄面貌已焕然一新,美丽乡村新图景已俨然呈现。
萍乡武功山麻田镇大江边村店下自然村
宅改与农村养老相结合。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将宅改与农村养老相结合,完善资产养老制度程序,根据自愿有偿退出的原则,经本人申请、村集体将农村没有赡养人的孤寡老人的房屋和宅基地通过第三方评估公司作价,按程序向萍乡武功山乡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置换成资产养老权益金。农村孤寡老人每月按时领取资产养老权益金后,不但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生活得更有尊严。截至目前,全区参与资产养老的孤寡老人有56户69人,每月发放资产养老权益金86296.7元。
萍乡武功山万龙山乡竹海槽下森林康养度假村
宅改与乡村治理相结合。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是省乡村治理示范县区,万龙山乡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万龙山乡茅店村、麻田镇石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治理经验成果被编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典型经验》。为充分用好乡村治理经验,切实解决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规范管理工作中难点问题,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万龙山乡茅店村罗坵自然村将乡村治理经验灵活融入宅改工作,强化村民自治,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通过屋场贴心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等,完善村规民约、成立村民理事会,立好规矩、选好领头、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网格化和清单制作用,大力开展“家风家训”教育、“道德红黑榜”等评选活动,强化道德舆论导向,引导村民积极主动支持、参与宅改。通过设立宅改固定宣传栏、固定宣传标语,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提高村民对宅基地政策、法规的知晓率,改变村民宅基地是祖业的传统观念,自觉依法使用宅基地、依规建房。通过宅改和乡村治理的有效结合,村民积极拆除“三房”,积极腾退多占的宅基地,积极缴纳宅基地有偿使用费,为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规范管理注入了强劲动力,取得了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宅改“三个四”,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腾挪了乡村发展空间,推进了宅改工作进程,助力了乡村振兴,改出了淳风美俗,改出了乡村新貌,为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规范管理探索出了一个武功山模式。(武功山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