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07年大学毕业之后就参加了教师招聘考试,成为了萍乡芦溪县宣风镇的一位人民教师,已经在芦溪县宣风镇教书育人十多年。
我会成为教师是因为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大家庭当中,我家最早成为人民教师的是爷爷周永达。奶奶欧阳淑、爸爸周干、妈妈吴兰华、妻子罗宇希都先后成为了芦溪县宣风镇的人民教师,所以说我家是一个教师之家。
生在教师之家,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育的变化,和我家生活的变化。家中的第一代教师就是我的爷爷,而奶奶成为人民教师的时间稍晚于爷爷。两夫妻投身到家乡教育,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们一辈子老实勤恳,干工作兢兢业业。
爷爷和奶奶刚成为人民教师那时,国家还处在非常贫穷的时期,并不是镇上的每个村都有学校,所以很多学生要跋山涉水,步行十几里去上学。那个时候的办学条件也差,有些学校还是在公家借的民房办学。不管是哪个学校,教室里摆放的都是一些老旧的桌椅,既没有黑板,也没有粉笔。每一间教室都装了好多学生,就如“大杂烩”一般,有大孩子,有小孩子。学生也还没有课本,爷爷和奶奶上课就凭着一张嘴,所以那时候上课很难。除了上课难,更难的是,刚开学学生还能到齐,但是没过几天就只剩几个来上课,很多孩子都不来了。于是,奶奶上完课做得最多的就是去学生家里找人,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好让学生重新回来上课。
到了七十年代,爸爸和妈妈也进入了教师队伍。条件虽然艰苦,生活虽然清贫,但他们在教育事业上任劳任怨,一干就是40余载,就是因为心中那份“为了教育”的执念。他们说那个时候大多数村有了砖木瓦结构的学校,并且有了一块不大的泥地作为运动场。这个时候不光学生上学方便多了,他们上课也方便多了,每间教室也都架着一块大的长方形木板做黑板,开始使用粉笔教学。但是教室都比较小,开的窗同样既小又少,加上教室并没有通电,所以一到阴雨天,教室里面就变得黑沉沉的,模糊一片。要是到了冬天就更难过了,教室不保暖,还到处漏风,很多学生家里没钱买厚衣服。于是,一到冬天,经常有缺课、逃学的学生。
爸爸和妈妈还说,当时不光很多学生家里没钱,他们同样没钱。那个时候,教师一个月的工资很难养活一家人,工作之余他还要忙于生计。他们当时还是和爷爷奶奶同住一屋,工资也才三十块钱一个月,仅能解决温饱问题,想要吃肉都要等到逢年过节才舍得。
一直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后。他们的待遇才开始有了可喜的变化,工资逐步突破百元,家里的饭桌上能经常见到肉了。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他们终于积累了一些钱,参加了学校的集资房建设。集资房建成后,他们就从爷爷奶奶的老屋搬了出来,住进了三室一厅,并且有了独立的卫生间。也是那个时候,他们工作的学校也改建成了混泥土结构,操场也进行了硬化,每间教室被刷得雪白,摆上了崭新的两人连桌。教室还通了电,下雨天不再是黑沉沉的了。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增设了自然实验室和各种仪器室,从此上音乐课有了脚风琴,上美术课有了画板,上自然课能够做试验。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的心中从小就埋下了长大后成为教师的种子。毕业后,我也成为人民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成为这个家庭第三代教师。现在我和妻子都工作在芦溪县宣风镇中心学校。秉承父辈的心愿,牢记父辈的嘱托,勤奋学习,认真工作,铸就新的教师梦。
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个时候的教育更是开始了高速的发展,一栋栋美丽、大方的高楼先后在各村的学校里面拔地而起。我和妻子先后使用过悬挂式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希沃一体机。这些教学利器,一个比一个先进,一个比一个方便。到了现在,每间教室都装上了九盏明亮的护目灯和校园广播,城域网也做到了全覆盖。学生坐的也是标准的单人可调学生桌椅。还新增了专门的音乐功能室,美术功能室,微机室,阅览室等,这些都是让学生流连忘返的地方,很多学校还有了单独的篮球场和足球场,铺设了塑胶跑道,而我的生活同样也变得越来越幸福了。
展望未来,我只看到美好!我想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之下,在芦溪政府的重视之下,我们芦溪的教育会越办越好,我们的民生也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幸福生活也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者: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