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丹江街坚持扶志为先、扶智为本、扶勤为要、扶德为重,补足贫困群众精神之钙,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变“不会干”为会干
丹江村贫困户张培南手部有残疾,村里成立萍乡市前景种养合作社后,他不仅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每年有分红,还接受合作社的聘请当起了种植员,每天能有100元收入。
为解决“不会干”的问题,2018年以来,丹江街发放“雨露计划”资金4万元,分4期培训农民600余人,通过智力扶持、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本领。
变“不想干”为想干
联星村村民张永亮智力有轻微缺陷,以前一直呆在家里,什么事也不想干,仅靠政府救助的低保金维持生活,十分困难。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党委的开导、帮扶、引导下,张永亮逐渐走出家门参加劳动,不仅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与乡亲的沟通交流也逐渐多了起来。
丹江街不断改进扶贫方式,为解决“不想干”的问题,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一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有形阵地,月月开展贫困户感恩座谈会,利用已脱贫村民现身介绍的形式,提振贫困群众争先脱贫的精气神。
变“挑事干”为事事干
丹江村贫困户杨戊生眼睛有残疾,心气却蛮高,脏、苦、累、工薪不合心意等事都不做。帮扶干部了解他的情况后,不仅给他送去药品,为他落实低保、残疾人补贴等政策,还鼓励他种菜、养鸡,并利用微信朋友圈帮他销售。这些大大激发了杨戊生干事创业的热情,他深有感触地说:“事不分大小、人不分贵贱,只要付出,就有钱赚,脱贫不是问题。”
为解决“挑事干”的问题,丹江街坚持扶德为重,通过月月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季季评选星级文明户、年年推荐评议最美人物等举措,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提升困难群众的精气神。(彭清华 熊超)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